新华社广州6月6日电(记者唐桂江)记者6日从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获悉,人民币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最大的经贸结算货币。截至2020年3月底,粤港澳大湾区共办理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14.82万亿元,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
6月5日,由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业务管理部和广州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主办的“金融援助政策第一次《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政策讲座”在广州成功举办。
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营业管理部副主任吴长生、广州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副局长邓晓云、中国建设银行广州分行行长米金祥参加了会议。本次讲座将在网上直播,来自广州银行业机构及相关企业的237,600人将现场观看。
《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广东、香港、澳门乃至全国的改革和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吴长生表示,《意见》的推出,充分体现了国家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明确态度和决心,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机遇和成就。
本次讲座的目的是加强对《意见》的学习和理解,加快《意见》在广州的实施。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业务专家对《意见》的总体框架和推出的26项创新措施进行了详细解读。
据了解,今年是粤港澳大湾区跨境人民币业务十周年。目前,人民币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最大的经贸结算货币。
截至2020年3月底,粤港澳大湾区共办理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14.82万亿元,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其中,经常项目结算总额占全国的28.5%,连续10年居全国各省(区、市)首位。
广东已有9.8万家企业办理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粤港澳大湾区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涉及的银行机构已达3706家,224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海外业务。
近年来,跨境人民币贷款试点、全面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人民币合格投资者(RQFII)/人民币合格投资者(RQDII)、深港沪港通、债券挂钩、资金互认、跨境人民币资金集中运作等也推动了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互联互通的不断优化。
在过去的五年里,广东已先后获得12次跨境投融资试点。截至5月20日,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的681家企业在银行办理了1140笔外债注销登记,相应的外债签署额相当于244亿美元。
近年来,一系列跨境移动支付项目如港珠澳大桥和入境签证支付等已经启动。粤港电子支票联合结算业务、粤港跨境电子直付业务、支付宝(香港版)、微信香港钱包和云山府港澳版已经推出,极大地方便了港澳居民在内地和港澳的生活。
此外,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的指导下,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将于2019年3月20日和12月20日率先在粤港澳大湾区开展试点,为港澳居民开立二类和三类个人银行结算账户,有效满足港澳居民在大湾区便捷支付的需求。(结束)